「振兴地方」的巨人们(Ⅰ)
安川敬一郎的功绩与志向
PICK UP 专题 若松を興す
创造地域、开拓未来的力量,历来都源于怀抱志向之人的热情与行动. 在幕末至明治初期的动荡时代,有位巨人引领日本走向近代化,为北九州奠定基石——安川敬一郎. 他的一生,正是“振兴地方”精神的化身. 为激励青年关注故土、相信地域潜力,本文将追溯安川敬一郎跌宕起伏的一生及其留下的伟大功.
安川敬一郎的成长历程、学业与婚姻
安川敬一郎于1849年5月9日,出生于筑前国早良郡鸟饲村(现福冈市鸟饲地区). 其父为福冈藩士德永省易,母亲姓久米. 他自幼聪慧过人,对学问怀有超乎常人的探索热忱. 然而时值幕末动荡,尊王攘夷运动激化,世情动荡不安. 这段激荡岁月,深刻影响了敬一郎后世的人生轨迹.
敬一郎先在藩校修猷馆求学,后为研习当时最前沿的学问进入庆应义塾. 作为福泽谕吉的门生,他深刻汲取了实学与独立自尊的精神. 然而学业未竟之际,悲剧骤然降临——三兄德永德战死沙场,迫使他仓促返乡. 这无疑是敬一郎人生的重大打击,却也可能正是促使他萌生早日支撑家业、贡献社会的契机.
婚姻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之一. 1864年,16岁的他成为安川冈右卫门的养子,18岁时迎娶冈右卫门四女峰子继承家业,并改名为“敬一郎”. 这场婚姻对他建立新家业、奠定社会根基具有深远意义. 峰子始终在幕后支持敬一郎的事业,在其此后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始终是无可替代的伴侣.

创业与业绩
安川敬一郎的真正精髓,在于他卓越的企业家精神以及着眼于国家百年大计的宏伟事业布局. 他坚信,日本若要与西方列强并驾齐驱,产业的发展必不可少.
其创业生涯始于1877年在芦屋开展煤炭销售业务,由此开启了“煤炭之王”的传奇之路。1880年,他正式进军煤炭产业,接管相田煤矿与庄司煤矿的经营. 当时日本正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煤炭作为关键能源不可或缺,敬一郎精准把握了时代需求.
1886年,他将活动据点移至若松,着手开发明治炭矿. 1888年创立若松筑港株式会社,开始推进作为煤炭运输枢纽的港口建设. 次年1889年又开发赤池炭矿,事业版图持续扩张.
支撑其事业发展的,是与次子松本健次郎的父子搭档模式. 在1893年创立的安川松本商店中,安川本人专注于煤矿经营,松本健次郎则负责煤炭销售. 这种强有力的协作机制推动事业实现飞跃性发展. 1896年创立明治煤矿株式会社,在门司设立事务所,随后将分支机构扩展至东京、大阪、神户,事业版图由此覆盖全国.
1908年创立明治矿业股份合资公司. 敬一郎怀抱“振兴产业以报国家之恩”的坚定信念,据此接连开拓新事业: 明治纺绩(1908年)、安川电机(1915年)、九州制钢(1917年:与中国合资,后并入八幡制铁)、黑崎窑业(1918年)等跨领域企业的创立与经营,均由他主导推动,引领了日本产业现代化进程.
其功绩之卓著,被誉为“东有澁泽,西有安川”。他历任九州铁道董事、若松筑港社长、筑丰煤炭矿业协会总长、明治矿业社长、九州制钢会长等要职,堪称日本经济界的代表人物. 1922年虽从商界引退,但其留下的足迹影响深远.

社会贡献
安川敬一郎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作为企业家的卓越才能,更体现在他对社会贡献的深刻见解与实际行动. 他将经商所得的财富毫不吝啬地回馈社会.
其社会贡献活动中尤为值得称道的是,1881年他加入玄洋社并提供资金援助. 尤其当辛亥革命在中国爆发时,他无视头山满的反对,将孙文从神户迎至东京,将自家邻宅租作孙文藏身处,并持续四年每月提供五百日元生活费. 这不仅是政治支持,更彰显了敬一郎着眼亚洲未来的广阔视野与国际情怀.
他在教育领域的贡献尤为突出. 1907年,他创立明治专门学校(现九州工业大学). 当时日本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急需高技术人才,敬一郎忧心现状,毅然倾注私产创办培养技术人才的学府.
明治专门学校于1909年4月正式开学. 1910年更创立明治专门学校附属小学(现明治学园),构建起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 这些创校举措正是他“教育乃立国之本”信念的具体实践. 他曾邀请流亡日本的中华民国前临时大总统孙文莅临明治专门学校,这一举动亦彰显其国际视野与教育热忱.
他在政坛亦留下深刻印记:1914年补选当选众议院议员;1920年获封男爵爵位并受授瑞宝勋章;1924年经贵族院互选成为男爵议员,隶属公正会,任职直至1925年7月。其功绩横跨政商两界,为日本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地区贡献(筑丰煤田经营与北九州·若松地区建设)
安川敬一郎尤其倾注非凡热忱于北九州地区,特别是若松地区的发展. 他通过经营筑丰煤田支撑日本产业,并深度参与港口与铁路建设以实现煤炭高效运输.
作为若松筑港公司社长,他大力推动若松港现代化进程. 通过港口疏浚与设施扩建,若松发展成为重要煤炭装运港. 筑丰煤田开采的大量煤炭由此运往国内外,为日本现代化进程提供强劲支撑.
若松站与若松机车区长期稳居日本货物吞吐量榜首的事实,亦彰显了其构建基础设施的重要性.藤木、古前、宫丸以西延伸的储煤场遗址,正是当年繁荣景象的生动见证.
为吸引钢铁厂落户倾力付出
安川敬一郎对地区发展的最大贡献之一,便是为吸引官营制铁所落户八幡倾注了全力. 该地区拥有地质坚固、地震等灾害较少的地理优势;可从筑丰煤田获得大量稳定的煤炭供应;通过堀川将远贺川与洞海湾连接起来,确保了从筑丰地区运输煤炭的内陆运输路线畅通无阻. 通过推进可容纳5000吨级铁矿石船舶进港的大规模疏浚工程等港口建设计划,他成功展现了洞海湾地区超越其他候选地的潜力,使远贺郡八幡村(现北九州市八幡东区)成为钢铁厂选址的有力竞争者.
历经四年建设,官营制铁所于1901年投产,成为日本重工业发展的基石. 该项目的引进正是推动北九州地区跃升为日本产业中心的决定性举措,彰显了安川敬一郎的远见卓识与执行力.

若松安川宅邸
安川敬一郎在若松建造的宏伟宅邸,既象征着当时若松的繁荣,也彰显着他的非凡成就. 主宅占地约3700坪(约12万平方米),从现今若松区政府东侧经惠比寿神社,直至若户大桥桥墩,形成一片广阔的宅院.
这座豪宅不仅是私人居所,更成为与当地民众交流的场所,如同探讨若松未来的沙龙. 敬一郎在此接待众多来宾,为地区发展交换意见. 安川宅邸堪称若松地区建设的重要据点.
另一则轶事印证了当时的经济繁荣:博多站长中,仅若松站与门司港站站长能获得两级特进的晋升令. 这生动展现了在安川敬一郎的推动下,若松已然成为何等重要的经济枢纽.

重新审视地区的“可能性”
1934年11月,安川敬一郎以85岁高龄逝世。这位在幕末至明治初期的动荡时代改写日本近代产业史的人物,堪称“产业之父”。他的生平绝非单纯的企业家成功故事. 这是以日本未来为愿景,倾注热情与信念,不惜倾尽私产与毕生心血的伟大人生篇章.
被誉为“东有涩泽,西有安川”的他的功绩,横跨北九州发展、日本工业化、教育及社会贡献等多元领域. 可以说,今日我们富足的生活正是建立在安川敬一郎奠定的基石之上.
身处现代的我们亦能从他的生命轨迹中汲取智慧:发掘地域沉睡的“可能性”并将其具象化的热忱;直面困境时展现的灵活思维;更重要的是,为民众幸福与社会发展倾尽全力的崇高志向。安川敬一郎的故事,必将成为青年重新审视本土、创造新价值的契机.







